→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57期       2007年第3期                        2007年5月编印

          

本期要目:

 

★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和风险防范

★高职教育如何与新农村建设接轨

★满足三个需求: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他们为何“创示”成功?

--一些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有关的故事

★高职也要有“211

--访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俞海洛教授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关村”为何牵手“新农村”

徐可  吴永亮  胡蓉

 


    日前,北京市延庆县四海镇发生了一件意义不凡的大事:“两村工程第一镇”——四海镇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藉此,一个由中关村联合党委支持、50万个乡镇村组成的“网站集群”开始扎根农村。

  得益于这一平台,四海镇数十种自产鲜花“飘”入京城;特产蘑菇陆续“走”上首都市民餐桌;九眼楼长城、特色农家乐 、民俗游引来全国游客……农民致富的梦想正在通过网络变成现实。

  作为全国顶级高新科技园区,一直把做大做强“中国的硅谷”作为分内之事的中关村,为何把目光投向了新农村建设呢?

“红色中关村”牵手新农村

  事情要从中关村联合党委的一次会议说起。

  面对上个世纪“要想富先修路”的名言,中关村联合党委第六总支书记许文龙有自己的解释:“在21世纪,要想富,那就得靠信息高速公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关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怎样使农民享受信息化服务、让农民通过信息致富,也成为有责任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分内之事,新农村的信息化问题成为北京中关村IT界技术精英时刻关注的问题。

  2006101日,北京中关村联合党委第一总支在海淀园企业工委组织部的支持下,成立了“红色中关村委员会”。成立会上,几位党员不约而同地提出,“红色中关村委员会”要为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要用中关村信息技术帮助新农村发展。集成中关村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新农村建设信息发布平台,很快成了大家的共识,“两村工程”便由此诞生了。

  “两村工程”是对“红色中关村牵手新农村”系统工作的概括:一头连着科技圣地中关村,一头连着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处女地新农村。连“中关村”这个名字也被党员们赋予了自己的理解:“中国关注农村”。

克服传统农业网站弊端

  截至目前,国内涉及农业的网站已达6300多个。“两村工程”的专家对现有大多涉农网站作了仔细的调研分析。

  按照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对农村信息服务业的要求分析,专家们发现,目前涉农网站仍存在四大问题:农民关心的信息采集难、发布难、共享难、查询难;农民信息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但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难以满足;面临信息“最后一公里”瓶颈,即还无法满足让农民喜欢用、用得起、用得好;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费用和运营维护可持续性都不甚理想。

  “两村工程”发起人之一的北京天下精彩网络科技公司总经理邱东说:“让农民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消费者,这样的信息服务才最有生命力。”

  为了克服现有涉农网站的诸多弊端,“两村工程”试图在全国范围内50万个自然村逐个建立起拥有独立域名、可同时发布信息的“网上大村落”,来保证信息的进村入户。

  同时,为了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每个村的村委会主任便自动成为信息收集人,负责采集村民最关心的信息,再由村里专门负责网络维护的信息员发布。“由农民自己采集,自己发布,信息的时效性就能得以保证。为了鉴别信息的真假,专门审查机制同时运行。”邱东说,“此外,两村工程联盟还有一支专门的软件工程师队伍,保证24小时随时在线发布、调整信息,并负责定期进行网站升级。”

  在系统建设、维护运营可持续性方面,中关村联合党委副书记于滨表示,“两村工程”的网络信息平台全部由中关村负责统一定期升级,以保证平台网站与时俱进;维护资金降到每年2000元,以解决农民用不起信息的问题。

用信息专业化、多元化拓展产业链

  为了满足农村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村、镇信息平台还设立了65个动态频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咨询、乡村旅游、土地资源开发、村镇合作项目招商、生产生活资料求购、致富信息交流、农村就业和新农村文化阵地等,并已实现了中、英、日、韩、俄五种语言同时发送。

  为支持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建立网站是“两村工程”的另一个重点。据于滨介绍,“两村工程”试图为每个农经协会建立网站,这将给当地产业链的发展带来动力,为农民增收作出巨大贡献。

  于滨解释说,农村地广人稀,信息闭塞,农民常常出现不知道种什么、种出来又不知道销路的问题,由此造成的农民丰产不丰收现象十分严重。由农村经济协会在市场跟农户间建立纽带,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在发挥农业专业协会现有优势的同时开发相关网页,使市场供求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传播,一些农产品由此远销海外。于滨说,“两村工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开始探索为协会建立网站。

  尝到甜头的北京门头沟妙峰山玫瑰协会的会员们高兴地说:“有了协会,有了网站,我们的玫瑰开始供不应求了。去年我们种玫瑰的收入是种粮食收入的6倍。”

网络集群实现信息联播

  从200610月开始,“两村工程”的摊子越铺越大。中国网站工厂、传神多语翻译技术公司、中国万网公司、中国企业家网等十家单位相继加入到信息惠农事业中。

  截至目前,“两村工程”已经在北京海淀、房山、延庆、顺义、怀柔、大兴等区(县)开通了20个信息服务平台,受到了上至市委领导、下至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广泛好评。

  按照规划,未来的“两村工程”一端连着中国50万个自然村,一端连着中关村,是一个圆锥体结构的网站集群——以“村”为基本单位建设村平台,村平台上建镇平台,镇平台上建县平台和农经协会平台,再往上是市平台、省平台,省平台之上就是中关村平台www.2cun.com。通过村、镇、县、市、省及中关村的六层架构,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对此,有关专家评价,“两村工程”的“扎根农村、多向联动、网络集群、信息联播”特色明显,由此将形成一个底座强大、却能以“一点控制全国”的强大农村信息平台,实现横向和纵向的信息交互,彻底打通国内外市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甚至未来农村社会的管理、人口统计,都能在这一平台上得以实现。

2007年5月23日《光明日报》)


 

学科前沿动态

制定和实施物权法的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已于2007316日由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将自2007101日起施行。物权法分519247条,内容非常丰富,调整对象大到山脉、草原、江河湖海和地下矿藏的归属,小到居民住宅的停车位、电梯、水电管线的归属和维护。物权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关系着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什么是物、物权和物权法

  物权法中所说的“物”,是指“有形财产”,即看得见、摸得着的财产,如土地、房屋、汽车、手机等,是与无形财产(如知识产权)相对应的。有形财产,以是否可以移动为标准,分为不动产和动产。土地、建筑物等,属于不动产;船舶、飞机、机动车、彩电、冰箱、手机等,属于动产。

  所谓物权,就是支配物、享有物的利益,以及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这就是说,物权法是关于动产、不动产的归属和利用的法律规则。

  所谓“归属”,是指某项财产归属于谁,实际上讲的就是所有权。所有权,是人们对自己的财产的权利。

  所谓“利用”,是指利用他人的财产的权利,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是“利用”他人财产的“使用价值”,即对他人的不动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户利用集体土地进行种植、养殖、畜牧的权利,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户利用集体土地建房的权利,建设用地使用权是企业利用国有土地建造厂房、写字楼、商品房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都属于用益物权。担保物权,是“利用”他人财产的“交换价值”。比如,借款人向银行借款后,把自己的不动产、动产或者有价证券抵押、质押给银行,担保银行的贷款债权;借款人到期不能归还借款本息时,银行将拍卖该抵押、质押财产,从拍卖所得的价款中获得清偿。抵押权、质权、留置权,都属于担保物权。

  物权法就是关于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法律规则。

物权法的作用:

“定分止争”、“物尽其用”

  关于“定分止争”。商鞅在《商君书》中说:“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鹜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这里所谓的“名分”,就是指“权利归属”,即所有权属于谁。山里的野兔属于无主物,所有权归属未定,谁抓住就是谁的,因此一只野兔出现,百人竞逐;而街市上卖兔子的很多,却连小偷也不取,因为那些兔子的所有权归属已定,谁要擅自拿取,就会触犯法律。

  关于“物尽其用”。财产所有权界限清楚并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可以促进所有权人利用其财产,发挥物的效用。物权法发挥“物尽其用”的功能,更重要的方面是所有权人通过设立用益物权,将自己的财产交给最能发挥物的效用的“他人”利用。如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通过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农户使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发挥了农村土地的效用。物权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具有实现“物尽其用”的功能和作用。

制定和实施物权法

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市场交易的实质,是不同的财产所有权人相互交换其财产所有权。从市场参加者来说,其参加市场交易的前提,是拥有财产所有权;参加市场交易的结果,是获得财产所有权。完善的所有权制度和完善的合同制度,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制定和实施物权法,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两类财产的使用关系最为重要,一类是土地使用关系,一类是资金使用关系。在这两类使用关系中,财产所有权人自己不使用财产,而交由非所有权人使用,即所谓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土地的这种使用关系,是由用益物权制度予以实现的;资金的这种使用关系,是由担保物权制度予以保障的。没有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就不可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物权法规定了所有权制度、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物权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用益物权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的法律形式。凡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均规定了用益物权制度,但用益物权制度所具有的意义和所发挥的作用,又因实行土地公有制或者土地私有制而有程度上的差别。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土地归私人所有,土地所有者自己使用土地,是土地使用关系的主要形式;土地所有者自己不使用而交给他人使用,是土地使用关系的次要形式。我国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国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使用土地,是土地使用关系的次要形式;而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交给他人使用,是土地使用关系的主要形式。因此,用益物权制度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所具有的意义和所发挥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

  物权法上的担保物权制度,能够保证资金使用关系的高效与安全。国民经济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不断满足各类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金供给主要采取融资方式,必须考虑融资风险问题,即金融机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的问题。要切实保障金融机构作为债权人的权利,就必须保证金融机构无论经济环境正常或者发生变动,都能够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尽量减少和避免发生不良债权。这就必须依赖于建立完善的担保物权制度。

物权法的实施,对于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尤其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可以归结为农地所有权与农地使用权的分离,即由原来人民公社体制之下的集体所有、集体使用,改为集体所有、农户使用。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确认,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家庭联产承包合同形式。这种以承包合同为基础的农地使用关系,在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缺点。物权法关于用益物权制度的规定以及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为实现农地使用关系的物权化提供了法律基础,使农户对农地的使用权由债权转变成物权,使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合同制度平稳过渡到用益物权制度。这一转变有利于消除和减少侵害农户合法权益的行为,保护广大农户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其生产积极性,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从而巩固农村改革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物权法

是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基本法律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法律地位上平等,并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因此,应当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公民合法取得的财产应当得到与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同等的法律保护。

  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私有财产,与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社会,必然意味着人民群众拥有相当数量的动产和不动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由全体人民实际拥有的私有财产的总量来验证。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他们积累的财产能够受到切实的保护。物权法不仅明文规定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平等保护,明文规定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而且还针对严重侵犯公民私有财产的违法行为,创设了各种法律对策。比如,关于征收制度的规定,就将商业目的用地排除于国家征收之外,企业取得商业用地,须按照合同法的规定与土地使用权人农户或居民谈判签约;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可以解决任意撕毁承包合同及强行摊派等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这些规定,能够切实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精神安宁。

制定和实施物权法

有助于推进依法行政

  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所谓“排他的权利”,是指物权具有“排他性”,具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效力”。物权的“排他性”,不仅排除一般人的干涉,而且“排除国家的干涉”。物权的这种排他性,不是物权的自然属性,而是法律的强行规定,并且用刑事责任、侵权责任予以维护。因为物权具有排他性,公法上才有搜查证制度,证据法上才有违法行为取得的证据不具有证据效力的规则。物权的排他性不仅在民法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刑法、程序法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实际上,物权的排他性,就是划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比如,对于私人的住宅,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不能随便闯入,房屋的界限就体现了物权的排他性。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进入私人的住宅,要征得房主的同意,否则就是违法行为,除非持有搜查证。物权界线之外,属于公共场所,是公权力活动的范围;物权界线之内,是私权利的活动空间。公权力要跨越这个界线,只有征得权利人同意,或者经过法律规定的特别程序。当前,政府提出了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目标。但依法行政并不仅仅意味着制定更多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规定尽量完善的行政权限和行政程序。这是因为,依法行政首先并不是行政程序问题,而是公权力的界限问题。规定并保护物权的排他性,是限制公权力滥用的一个有效手段,有助于依法行政的实现。

2007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物权法对金融企业意味着什么

王晓欣

 


    38日,备受社会关注的物权法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这标志着中国物权立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那么,物权法对金融企业又意味着什么?

平等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

  物权法是我国经济领域的基本法律,是调整财产关系的基本法,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定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对于鼓励创造财富、繁荣国家、富裕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物权法不仅是民法核心,也是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基本法律之一。此前立法进展之不易,是因为在公私财产有无轻重之分、对国资是否需要特别保护等方面有争议。随着审议的推进,一个“主心骨”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即以宪法精神为依据,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遵循平等保护物权的原则。

  宪法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权法草案规定平等保护,是由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的。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享有相同的权利、遵循相同的规则、承担相同的责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对国家的、集体的和私人的物权给予平等保护是有机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形成的市场主体都是在统一的市场上运作并发生关系,都要遵守统一的市场“游戏规则”,只有地位平等、权利平等,才有公平竞争,才能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而平等保护物权不仅为金融企业拓展业务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还有利于保护银行资产,降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

  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蛇吞象”、政府“拉郎配”、“合并报表”式的虚假重组、非相关产业重组等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典型方式。这些重组难以保证企业创造不断增长的利润,往往会发生大股东侵占、非法转移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对此,物权法草案规定:“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通过企业改制、关联交易等,低价转让、集体私分、擅自担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这一明确的规定,有利于今后更有针对性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利于防止企业借兼并重组之机逃废银行债务。

担保物权便利企业融资

  经济增长需要信贷的支持,企业发展需要融资。目前在我国实践中,90%的担保登记债权人是银行。好的担保制度不仅能够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从而鼓励银行发放贷款,便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还能促进金融产品创新,防范金融风险。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金融资产在社会财富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如果对金融资产保护不力,金融安全将受到严重影响,最终是社会受害。国际经验表明,不好的担保执行会导致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以弥补借贷风险,并减少借贷,最终导致信贷市场萎缩。而好的执行机制,有助于减少不良贷款、防范金融风险,有助于降低贷款利率、提高信贷服务、深化金融交易,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多的经济增长。 

  担保物权具有“物权的效力优越于普通债权”的特点,足以保证担保债权实现。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的,特别是当债务人有多个债权人,而他的财产又不能清偿全部债务的时候,债权人有权要求协商以担保财产折价抵债、拍卖、变卖担保财产,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

  担保物权的目的和用途是担保债权的实现。债权是以信用作为利益实现的基础,在债权实现之前权利人不能现实地得到债务人的财产。相对于以现实的物质利益为内容的物权来说,债权的安全性要小得多。尽管债权有很大风险,人们出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必须大量发生债权关系。如何保证债权的实现?人们在实践中发明了用特定的物作为担保财产,担保债权实现的方法。诸如不转移物的占有的抵押、转移物的占有的质押以及留置等。这些方法都以担保债权实现为目的,以保证一旦发生债务人不履行或者无力履行的情况时,能够对特定的物权行使处分权和优先受偿权、担保债权的实现。

  物权法草案规定:“担保物权在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有权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个条文就是这个规则的法律化。对担保物权进行立法有助于完善担保制度,促进债权人权力保护和信贷市场发展,便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从而促进金融事业发展。

权利质押:企业融资新亮点

  许先生是一家化工厂的老板,为了向银行申请一笔30万元的贷款,他需要先把准备抵押的房屋进行登记。原本以为是一个简单的抵押,但没想到,登记房屋除了当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还要到工商局办理手续,而且得向两个部门缴纳不少费用。而与另一种情况相比,这些麻烦还不算什么。权威机构调查显示,83%的被调查机构认为,有些担保权益在任何地方都没法登记。办不了登记,自然也拿不到贷款。对于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普遍的烦恼:由于登记机关相当分散,有时光是找到正确的登记机关就得一两天,创设一个抵押一般要一周左右,费用更是五花八门。对此,物权法草案规定,以非上市公司(显然包含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出质的,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发生效力。这不仅确立了公司登记机关的地位,也消除了以往出现的混乱,是一个进步。

  担保贷款是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由于担保贷款的复杂化,使得中小企业在取得贷款时困难重重,银行即使心有余亦力不足。调查显示,在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担保贷款的比重占到了82%,其中由物作担保的贷款和由第三方作担保的贷款平分秋色。可以说,动产不能有效地充当担保物,或者担保过分依赖于不动产,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以下不利的影响:一是担保资源更加稀缺,贷款环境更趋紧张。二是缺少不动产的中小企业贷款更难。三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融资能力差距更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更难获得发展资金,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差距。四是企业过度依赖不动产获得融资,使金融更加依赖房地产,加大银行风险。

  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草案分别规定了权利质押和权利质权。担保法侧重于描述债权人(质权人)、债务人和()出质人的相互关系,更多地表现出合同关系色彩。物权法侧重规定债权人(质权人)的质权效力,即在质押权利价值范围内,债权人(质权人)享有优先于其他债权人获得清偿的法律效力。

  同现行法律相比,物权法草案对权利质权的规定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扩大了可出质权利的范围,规定公路、电网的收费权可出质;二是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出质登记制度由原来的“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改为“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发生效力”。

  权利质权只是一种担保而不是保险,不能认为只要设定权利质权,就能确保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权利质权的核心是价值担保,而票据、股票、债券等财产的价值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诸多现实原因都会实质性地影响到权利质权的实现程度。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在商标权上设立质权,但商标使用权人利用注册商标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商标权价值就会随之降低,从而影响到质权人的实际利益。

  担保法、物权法草案规定的可质押权利多是与市场经济联系较为密切的权利。法律明确规定这些权利可以质押,有助于促进债权实现,从而能促进资金融通,繁荣市场经济。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无形财产日益增加的现实,以及大量票据、提单的产生,让权利质押成为企业融资手段的新亮点。

  物权法草案中扩大出质权利的范围,正是对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型民事权利在立法上的回应。物权法草案中至少明确提及了下列权利:汇票、本票、支票所表彰的金钱债权;债券、存款单所表彰的金钱债权;仓单、提单所表彰的提取货物的权利;可转让的股权;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公路、电网等收费权。同担保法相比较,物权法草案最显著的进步之一,就是扩大了出质权利的范围,专门规定了公路和电网收费权可以出质。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平台,物权法草案的审议、通过和实施,不仅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也为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金融与保险》2007年5期)


 

教育


困境中造就一方热土

——中国人民大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纪实

毛 燕

 


    在困境中挣扎,艰苦的磨砺为意志坚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注入了拔地而起的勇气和决心。

  曾经,人大学生因为找教师难、找教室难、找计算机难而怨声载道,如今,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曾经,人大教师因为工作、生活环境比不上兄弟院校而牢骚满腹,如今,他们成为众多高校教师羡慕的对象——正教授每人一间工作室,副教授两人一间、讲师三人一间工作室,工作秩序改变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改善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生活条件更是得到了全面提升。

  外在的改变源于内在的力量。英国华威大学一位教授几年来数次到访人民大学,每一次她都深有感触地说:“人民大学是一方热土,这种奋发向上的氛围在英国的大学是感受不到的。”

  五月,春意正浓。中国人民大学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2006五一劳动奖状”的消息,如春风一般,给生机勃勃的人民大学带来无限激情——这是人大首次获此殊荣,也是全国高校唯一的获奖者。70年风雨历程,从延安宝塔山下走出来的中国人民大学终于在新世纪迎来又一个辉煌。

内涵提高谋发展 特色强校创一流

  每一个走进人大的人都对那块铭刻着人大校训的巨石记忆深刻。“实事求是”,人大坚守着这四个字,坚持不变的还有她的光荣传统:“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实事求是,兼容并蓄、有容乃大,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艰苦奋斗”。迈入新世纪,人民大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强校、内涵提高的科学发展道路。

  面对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人民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经过不断摸索、反复实践,对自身特色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定位。

  “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目标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明确提出要建成“人民满意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这一目标是学校从历史、现实及今后发展三个维度审时度势提出的,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也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可。

  “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定位:中国人民大学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形成了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和优势:学校拥有26个新中国首批设立的博士点。进入新世纪,人民大学丰富和强化了这一特色,一方面,按照“国际通行,中国特色,人大特有”的原则,巩固建设较为齐全的文科;另一方面,按照“有基础、相关联、高起点、入主流,力争高水平”的原则,发展了“少而精”的理工学科,根据自身特色,实施差异性的发展战略,有选择地追求卓越。

  保持研究生与本科生适当规模和合理比例的规模定位: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开展研究生培养起步最早的高校之一。1986年,学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的比例即已达到2.6:1,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的形势下,学校从实际出发,积极严谨地把握发展节奏,将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大体控制在1:1的水平,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2万人左右,同时着力提高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目前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以周边拓展与校园置换相结合拓展办学空间的空间定位:学校在近年发展中,确立了通过周边拓展、校内拓展两种方式拓展办学空间的空间定位。创造性地采用商品化、社会化、货币化的思路,将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与拓展学校办学空间相结合,使3000余户教职工通过置换政策喜迁校外新居。学校总计收回、腾退房屋近11万平方米,在主校园906亩办学空间内,新增办学土地240余亩,比2000年净增48%,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学生生活条件均得到了大幅改善。

  人民共和国的优秀“建设者”和领袖人才的培养定位:中国人民大学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20万名人民共和国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新世纪,学校进一步强化了这样的办学特色和培养定位,提出了“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培养目标。

  在科学定位的指引下,学校高举“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千方百计筹集办学经费,空前规模地加大投入。在办学过程中,学校明确了“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大楼、大师、大气”的办学思路,“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聚精会神地抓教学、科研,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质量和民主治校的管理水平。

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

  近年来,人民大学牢牢把握“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和“制度建设”四项基本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学科建设:学校按照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兼顾国际通行、中国特色和人大特有三大原则,进行了院系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布局,增强了学科综合实力。先后组建了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国学院等14个新的学院,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学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等6个跨院系研究机构。目前,人大共有25个全国重点学科,居全国高校第5位(其中社会科学类重点学科居全国高校第1位),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有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在教育部有关部门2004年发布的全国80个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5个学科排名第一。

  队伍建设:学校牢牢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抓规模,重点则是抓结构、抓学术水准,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学校坚持按照“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工作思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请进来”就是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和国内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科前沿的讲学或聘请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走出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将一批教师派往国外一流大学访学研修;“沉下去”就是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沉”到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考察调研,“沉”到书斋里潜心治学。学校还提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感情留人、正气留人”,努力营造聚人气、干事业、谋发展和出人才、出大师的和谐环境。

  校园建设:为了彻底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硬件“瓶颈”,“十五”期间学校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进展最快的校园基本建设工程。短短五年,竣工教学科研用房40多万平方米,超过过去50年建设总和。

民主办学 依法治校

  每到新年来临,人大师生都会期待那场“精神盛宴”——“中国人民大学新年报告会”,作为加强校务公开、民主办学的重要举措,从2002年起,校领导每一年都要在年终的时候向全体师生员工报告上一年学校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新年的新打算。

  近年来,人民大学在坚持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中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创新。按照《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精神,学校制定和完善了党代会、党委全委会、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各种会议和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完善了学校内部教学、科研、人事、基建、财务、会计、审计(特别是事前审计)和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了各项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同时,人大把依法治校、民主办学结合起来,努力完善教代会制度。目前教代会设有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学校文化工作委员会等七个涵盖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专门委员会,成为教代会日常民主管理的重要平台。除“新年报告会”外,学校还创造性地建立了“院长、书记会议制度”等通告研究机制,加强校领导与学院及广大教师的沟通交流,保证了学校人事、教学、财务等方面工作的安全、有序、稳定运行。此外,人大还积极探索和完善教授治教的长效机制,通过教学委员会、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等形式,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校务管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工作,从1999年,人大开始尝试通过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并将群众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列入新出台的《中国人民大学院、系(所)、处(部)负责人考核办法》的主体部分,将评议结果与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挂钩,成为党组织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和为贵,和而不同”,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和谐”的深刻理解带来了人大校内的一派和谐。“和谐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停滞不前,只有发展才能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只有发展才能加快解决各种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赢得真正的、持久的和谐局面。”

  和谐造就了人大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深切地说:“风是看不见的,气也是看不见的,而一个单位的风气却是看得见的。”

  “今天的人大已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可以肯定地说,人民大学的未来一定会更好。”这句看似空泛的口号绝不是领导虚妄的夸耀,这是每一个人大人心中坚定的信念。

2007年5月4日《光明日报》)


 

三个平台催生学生创新意识

——河北科技大学着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耿建扩   任文海

 


    这是让河北科技大学师生们引以自豪的几组数字——

  2003年以来,该校年均专利授权率达到80%以上,远远超过全国平均不到50%的比例。学校专利授权进入全国高校60强行列。在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93项拥有专利的科技成果中,有2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校师生科研成果累计创造经济效益8亿多元。

  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河北科大的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居全省高校前列。

  近几年,学校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累计投入专项经费300多万元,资助学生5000多名,取得科研成果50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143项。

  一所普通地方高校,为何能在省内外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该校校长李强给了一个答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科研创新带动教学创新,并进而激发学生创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导师平台:引导学生创新

  河北科技大学专利工作起点并不高,2002年,该校专利申请量仅为3项,这个数字既反映了管理意识的薄弱,又体现出教师追求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也明显滞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河北科技大学明确提出,以专利工作为突破口,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学校于2002年底出台了《河北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对职务智力劳动成果申请专利发生的所有费用和前三年的年费给予全额报销,对获得授权的专利给予奖励,并规定专利转让实施所得收益的80%归专利发明者支配。此外,该校还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到对教学科研人员的业绩量化考核之中,与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挂钩,其中发明专利的分值高于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

  正是这些规定,激发了广大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规定实施的第二年,学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的专利申请数量猛增到37项。仅张炳烛教授一人,近年来就申请专利23项,13项获得授权。

    名师出高徒。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高的教师能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许多教师把自己承揽的课题分解成小课题,吸收学生组成单项课题组,指导他们接触与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搞的“石家庄大气环境治理规划研究”项目,先后吸收30多名本科学生进入课题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大三、大四的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在“真刀实枪”地参与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

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创新

  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武力在河北科大是个“名人”,他最初的出名是不听话、敢于顶撞老师。大二时,武力选定的课程设计题目是“自动往返电动小汽车研究”,在设计和编写小车往返过程调速和控制过程程序时,他认为老师推荐的程序虽然通用性很强,但与该作品硬件设计不太匹配,就自己动手编写了新程序。最终,该作品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多年来,河北科大一直倡导并实践着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勇于求新的意识。在教学和实验中,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不同见解。机械学院杨铁男教授针对传统考试方法束缚个人创造力的缺点,大胆改革。他拟出60道考查学生基本概念、综合能力、综合思维的试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名选择改进电熨斗设计题的学生,跑遍石家庄市内商场对各种类型的产品进行调查,回来后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对这种勇于创新的学生,杨教授给了最高分。

  此外,学校还适当压缩课内学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校把学生的计划学时分为两大部分,其中课内学时用于搭建两个基础平台和学习专业知识,由原来的2600学时压缩到2300学时,课外学时用于参加实践和科研活动,由原来的200学时提高到500学时。课外学时与课内学时一样,有专门教师指导,同样须接受严格的考查,以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校关于课外学时的规定,使学生的日子“不好过”,老师的担子也更重了。过去上实验课老师按教学要求先把实验方案设计好,让学生按步实施就行;现在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认可后,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套方案,工作量加大了,但学生们学会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了。”谈到这点,信息学院沙占友教授欣慰地笑了。

活动平台:资助学生创新

  在河北科技大学,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比赛在等着学生参与: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预选赛、电脑大赛、工业设计大赛……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学校全天开放实验室,并在每个实验室都设有专人负责管理服务。

  学生搞创新,资金是瓶颈。从2000年起,河北科大推出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制度。按规定,学生如果获得科技创新立项,就能得到科研经费,享受免费使用实验室、科研活动室等待遇,有科研成果,还可得到创新学分,并有机会得到更高等级的奖学金。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热情,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多,获奖的层次不断提高。化工学院学生赵琳静主持的“L-抗坏血酸-2-三聚磷脂的合成研究”荣获第七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自动化专业的郭连江在校期间就获得了4项授权专利,被评为河北省科技“十星”。在前不久结束的河北省服装设计大赛中,该校学生设计的作品囊括了全部12个奖项中的11项。

  在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河北科大推行创新与创业并举,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学校的支持下,电气学院学生武力研制的“ZLY系列不孕症诊断治疗仪”、机械学院学生杨建华发明的“可回收的一次性碗碟技术”等十几项成果得以顺利转让。其中武力的成果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广应用,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同时,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吸引风险投资,鼓励学生依托自己的项目开始创业。目前,该校经管学院赵作勇、艺术学院王振刚等近百名学生创办的公司均已成功运作。

  “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载体。这项活动的持续推进,为毕业生与社会的平滑对接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计卫舸接受采访时说。据计卫舸介绍,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大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敏锐的观察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走出校门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欢迎和好评,该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签约率连续6年稳居省属高校前3位。

2007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上海财大大一学生就享受全程化就业指导

 


    “我们给同学们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光停留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理论的灌输,做好职业规划,以图更长远的发展。”曾经是上海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助理团成员的林蓉同学介绍,在就业日益成为焦点和难题的情况下,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享受就业的“全程化”服务。

    上海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谭予絮这样解释“服务全程化”的工作理念:为全体学生提供综合的职业发展服务与教育,把职业发展理念和技能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中去。“我们的工作不止针对毕业班,更要让全校学生明白怎样安排四年的大学生活,怎样规划职业生涯,从而获得美好人生。”

    为此,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职业理念成长教育阶梯”,在每个年级重点实施一个辅导项目,向全体学生开展有侧重点的教育和辅导。在群体层面上,面向全校同学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和行业论坛、暑期职业发展研习营和“关注‘申’边,直击企业”等活动,带领学生们走出上海,集中考察香港、重庆和上海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动中,老师们带领学生走访用人单位,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交流,这使200多人次的同学有机会走出校门,在实践中对社会、对就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即将面临就业竞争的大三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还特别开展了“启明星”暑期实习计划,使近20%的三年级同学有机会利用最后的暑期得到实践锻炼。在个体层面上,就业指导中心把就业辅导从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开设了“个人咨询工作坊”,每周的星期二、四,由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坐堂,接待同学的个别咨询。以往被简历制作、职业选择等问题所困扰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得到心理的排解,获得如何面对困难的建议。谭主任笑着说:“我们要通过辅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

    上海财经大学还吸收60多名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学生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成立了学生助理团,让就业过程成为学生拓展素质、锻炼能力的过程。林蓉告诉笔者:“参加学生助理团之前,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会做那么多事。”林蓉所在的学生助理团采编部主办了《春华秋韵》杂志,在杂志内容的选择上突出职业理念的培养,争取让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都能从中获益。而学生助理团研究部则收集历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让同学规划事业生涯时有一个整体的参考。

    这一系列面向大学生的多元化职业辅导的训练,人性化、个性化咨询辅导,使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历年来,毕业生平均供需比保持在12,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截至20069月中旬统计,上海财经大学2006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5.45%,高于全国同期水平23.65%。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十分稳定,基本上以金融、会计、咨询、机关事业单位为主,近三年,在上述四类行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55.6%53.4%58.1%

2007年5月14日《文汇报》)


 

聚焦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

编者按  由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国际期刊联盟主办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于5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名期刊界代表与会。世界期刊大会素有“期刊界的奥运会”之称,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继1977年日本之后第二次在亚洲国家举办。伴随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中国期刊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举行,对增加国际期刊界对中国新闻出版业的了解、进一步发展中外期刊业的合作与交流,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助于我国期刊迈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期刊合作与竞争。

 

中国期刊业发展步入“高速路”

隋笑飞


   


1978年我国仅有期刊930种,而截至20074月底,全国期刊总数则迅速增长到9468种。数字之间的鲜明对比,折射出我国期刊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我国期刊的品种也得到极大的丰富。目前,我国期刊种类已涉及到多个学科、不同领域,极大地满足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阅读需要。

素有“期刊界的奥运会”之称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将于51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这对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特别是对期刊业而言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本届大会为什么选择中国,用有关人士的话说,“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和中国期刊业的蓬勃发展、快速发展和繁荣发展。”

近年来,我国期刊业自我发展的意识、自主经营的能力逐步增强,各种适应社会需求的期刊类型不断涌现,期刊的社会功能更加全面。不同类别期刊的运作模式日益成熟,公益性期刊事业和经营性期刊产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期刊业也获得较快的发展。有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期刊年总印数28.5亿册,总印张134.7亿印张,定价总金额140亿元;期刊广告收入连续数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年广告收入已超过30多亿元,期刊业已经成为年产值超过170亿元的一个文化产业形态。

同时,一批品牌期刊纷纷涌现,成为我国期刊业的领军队伍,其中有代表国家学术研究最高水平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群、中国科学院期刊群、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等;有以突出民族特色,弘扬中华文明为己任的《收藏》《红楼梦研究》《文史哲》等;有面向广大读者,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方式启迪读者心灵,传播健康思想的《读者》《故事会》《青年文摘》等。在这些优秀期刊的带动作用下,我国期刊业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迈进。

在改革创新中谋求发展。随着我国文化和出版发行领域的改革的不断深入,期刊界人士的改革意识也不断增强,从期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到期刊出版定位、开拓新的读者市场等等方面,期刊业都有不俗的表现。很多期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把握机遇,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如《特别关注》杂志,创刊仅5年,发行量就增长到200多万册。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也为期刊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期刊业在满足和适应读者需要的同时,不断以鲜活的内容和富有创意的营销手段,激发读者需求,挖掘市场潜力,加速期刊品牌的形成,表现出强有力的经营势头。经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2002125日,我国首家期刊集团——家庭期刊集团在广州成立。2006年,知音传媒集团在武汉成立,这些都标志着我国期刊业开始走向规模竞争。

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期刊业也在合作中开始走向国际化。主要表现形式有:

——利用固有的品牌优势和读者资源,开拓海外华文市场。以《读者》为例,《读者》始终坚持“弘扬优秀文化,体现人文关怀”的办刊宗旨,形成了清新、高雅、隽永的风格,在期刊市场中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在国内热销的同时,《读者》行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累积发行达50多万册,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拥有众多读者。

——与国外传媒企业开展合作,以外文输出报刊内容。如国家外文局所办的《今日中国》、《人民中国》等刊物,采取“两头在外”的做法,由我国编辑出版多个文种,与国外的报刊单位或发行企业合作,在不同国家出版发行,建立了多个分社,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此外,新技术也给我国期刊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面对电子媒体的挑战,我国期刊业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如很多期刊拥有自己的电子版;一些期刊已经开始办手机版等等。如今,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正逐渐成为我国期刊业发展中新的亮点。

  2007年5月13日《光明日报》)


 

向数字化发展 传统期刊业以创新应对挑战

王大庆


“传统期刊的数字化战略”是即将召开的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期刊业如何应对网络等新型媒体的挑战,成为国际期刊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李东东认为,出版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固然对传统期刊业形成了冲击,但同时也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和机遇,中国的期刊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找到新的发展之道,在创新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据了解,我国期刊业在数字化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已经上网,国内大型的网络学术期刊数据库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文期刊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等。其中,19996月开通的中国期刊网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共收录国内6000余种期刊的题录以及5000种期刊的全文,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科各个领域,平均每日更新3000篇文献,购买使用权后,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检索、浏览、下载和打印所有文章。同时,许多大众类期刊也正在采取门户网站、独立网站、电子杂志、博客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数字化尝试。如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期刊网络平台龙源期刊网,自1998年开通以来,已有1500余家期刊成为其合作伙伴;《瑞丽》杂志主办的瑞丽女性网目前已有400万注册用户,浏览量超过1300万。

  对于期刊数字化的前景,中国期刊协会顾问张伯海说,越来越多的传统期刊已经从网络出版商拷贝自己原创这一简单合作方式,发展到调动两种媒体功能,在内容传播和市场运作上相互作用,有机交融,携手拓展深层面合作;不少期刊,特别是品牌期刊,正借助纸上、网上两个平台,获得更加自由的发展。

  2007年5月13日《光明日报》)


 

和谐校园建设

太原理工大学以作风建设促和谐校园建设

史文利  秦晓怀  李雁春

 


    多年来,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王铁教授始终有块“心病”——建成50多年的车辆实验室由于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墙皮剥落,房顶上的砖屑不时掉落,爱生如子般的他心急如焚。如今,在学校开展的“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活动中,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从去年年底开始,校长谢克昌院士就带领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各基层学院调研,前几日,在机械工程学院调研时得知此事后,立即批示从他的重点学科建设费用里支出4万元,用于实验室的维修。

  为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学校“211工程”建设,有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太原理工大学再掀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新高潮。校领导以身作则,深入基层摸情况,在调研中,结合学校“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建设目标,从教学管理、科研创新、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各学院逐项逐条落实具体承担任务的指标和数量,通过与学院领导和教师面对面交换意见、交流思想,为学院“十一五”期间的可持续发展指路把脉,解决学院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调研中针对部分学院的客观情况,实行政策倾斜,现场拍板,当即敲定了学院在人才引进、学科完善、资源整合、办公及实验室条件等方面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全校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

  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电力学科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山西省重点学科,如何更好地为山西经济建设服务,谢克昌校长为学科建设出谋划策,提出了“以特色求发展,在发展中上水平”的思路,希望他们整合学科优势,找准发展方向,在科学前沿上找课题、出成果。针对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基础部主任渠云田教授提出的电工电子实验在多个学院重复设置,造成资源浪费,应尽快实现校内资源共享,整合成立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向国家级示范实验室冲击的目标,谢校长当场表示,这一想法可操作性强,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责令教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等部门会后马上协商解决。在文法学院,当谢校长得知法学系急需引进人文社科方面的博士后,当场表示将提供住房一套。

  从去年开始,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就把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安排部署,并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为确保机关作风建设取得实效,校党委书记姚芝楼到任后不久即深入到全校各基层单位调查研究,走访老同志、老教授了解情况。只要他在办公室,门总是敞开着,以便于接待学生、老师和干部来访。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及时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倡导成立并担任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研究、指导和协调学校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他提出要努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和谐型、节约型”机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要求做到行为规范,按章办事,说话负责,律己严格,再树干部新形象,促进工作上台阶。

  如今,以“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三转变、两提高、一满意”工程在太原理工大学这所百年老校蔚然成风。

  2007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职教育动态

职业技术教育终于有了研究生

吕贤如   陈建强   向畅 

   


56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通过媒体对外发布。《纲要》指出,201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将超过2750万人。《纲要》还提出,要构建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探索不同以往的教育新模式。记者注意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刚刚培养出了我国首批获得高级工乃至技师国家证书的硕士毕业生,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最高层次的高技能人才,符合《纲要》的精神要求。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这种教育模式新在何处?为何要进行这种探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进行采访。

“你们培养的硕士可不能论文发表完就往书架上一放,也不管有没有人看。你们绝不能走老路……”

“你们培养的硕士可不能论文发表完就往书架上一放,也不管有没有人看。这样下去,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你们绝不能走老路,要创新,要培养出能解决技术问题、工艺问题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在批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首批职业师范学院硕士授权单位时,国务院学位办一位负责人语重心长地对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院长孟庆国说。

在我国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不乏这样的事例:一位技师解决了发动机的焊接点上天后开缝的难题,最终确保了我国火箭成功上天;工人技师攻克了谱仪线圈的制作难题,使我国正负电子对撞机最终研制成功……

日常工作中更不缺少类似事例。某知名轿车国产化时曾遇到一个莫名其妙的难题:85%的配件采用德国进口原件组装时没有问题,但用国产件组装时竟然长出1厘米,无法盖上盖子!直到反复请教德国工程师后才知道,仅仅因为国产零件重量比进口的重。这个不起眼的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标准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新型应用型人才,即高技能人才。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阎兵教授说:“当前制造业流行一个新词,叫‘精英制造’。现代制造业不再是‘傻大黑粗’了,所以需要高端人才。比如,必须有很好的数学基础,才能理解多轴加工程序的编制。国外多轴数控加工操作者几乎都受过高等教育。”

谈及培养职业教育研究生的必要性,阎兵说:“我国经济腾飞带来制造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培养能力也要得到相应的提高。国家规定,高职院校师资中,研究生至少要占到30%。”孟庆国强调:“要满足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硕士层次的师资,应是会设计、懂工艺、能制作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要具备研发能力和高新技术的课程开发能力。”

发展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还需要高层次人才科学地编写满足当地需求的职教教材。有两件事令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周明星感触颇深。一是河北某县技校用的是某沿海省份教材。学生按照书上教的种苹果,仅成活了一半,还不结果,原来问题出在两地气候有明显差异上。二是周明星在湖北荆门市职教中心任职时,1996年某镇养鸡场闹鸡瘟,该中心两名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配了药,结果鸡却死了一大片。原来教材上治旱地鸡瘟的方法治不了湖区鸡瘟。

“我们接触、学会了很多现代应用技术,还学到很多课本中难以接触的理论知识”

“他们干得很苦!”阎兵这样评价学生,“理论课和工科研究生一样多,两年半中一共安排了400500学时,还多安排了10周的实践课,这是我们学校独有的。他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位系主任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学生的赞赏。

“有几位老师可热情了!不论双休日,还是寒暑假,几乎都在导师工作室和研究生在一起,晚上很晚才走。你们看那些亮着灯的窗口就是。”夜晚走在校园里,一位硕士生脱口而出的话流露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旺盛的教学热情,融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学院领导层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和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

孟庆国介绍说,硕士点建立三年来,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推动学术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的有机结合。

首先,创新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将专业课程与职业课程结合,突出专业技能教学。在保证必备的专业基础课学时的前提下,安排10周共200学时专业技能实践,并要求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增设职业教育专业类课程。

其次,创新培养途径,将教学指导与科研训练结合、课堂讲授与基地实践结合。为研究生提供助研、助教、助管各类实践岗位,锻炼其科研、教学和管理能力。建立并完善了10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天津职业教育科研项目六七项,并参加了多项企业科技攻关项目。

第三,创新培养方式,实行学术导师与技术导师结合。一方面,开展工学和教育学学科交叉试点,由两个学科专家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扩大其学术视野;另一方面,实行双导师制,从其他职业技术院校和高新企业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担任技术导师,提高学生职业和专业实践能力。

通过反复采访,记者捕捉到了一些教与学的镜头——

“这些数据怎么对不上?难道扫描数据还会有误差?”一次实训课上,学生正在疑惑,实训老师王金城走了过来,主动讲解起来:“扫描数据存在很多漏洞,要靠人类智力进行后期修复……”计算机三维扫描,是应用很广的重要技术,大多数零件仿造都离不开它。一次次的实践加工课,帮助学生们接触并学会应用这项技术。首届取得技师资格证书的硕士毕业生徐超辉深有感触地说:“实训课对我的帮助太大了。我们学校实践加工课题多,学生有机会接触、掌握了不少现代应用技术。”

又一次实训课,学生们在修复油烟机模具的三维扫描数据,却总是不对头。王金城见状主动讲解说:“这要用‘昆氏曲面修复法’来做……”王金城既是工学硕士、副教授,又是高级技师,研究数控加工近20年,实际加工经验相当丰富。徐超辉说:“像‘昆氏曲面修复法“这样的理论知识在课本中很少涉及,只有遇到实际操作问题时,老师才可能提及,实训课帮助我们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新鲜的理论知识。”

成功的探索,在克服困难中推进:由于研究生培养刚起步,缺乏实验仪器,他们争取到天津大学的支持,在对方不使用时,借用对方的测试仪……

成功的探索,推动了观念的转变。刚进校时,有些自动化专业的同学不愿上实训课,认为与机器人自动化的研究课题无关。在实训课上,他们逐渐尝到了甜头,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这17名硕士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达49篇……他们中有10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两年半的时光很快过去,师生们的艰辛与汗水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今年首届硕士生毕业典礼上,身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院长、学位委员会主任、硕士生导师的孟庆国激动地宣告:“我们首届17名学生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硕士学位,成为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第一批研究生,也是我们国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与普通高校硕士生相同的是,“这17名硕士生积极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达49篇,人均3篇”。与普通高校硕士生不同的是,“他们中有10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首开先河。

阎兵难掩内心的喜悦:“我们系的硕士生入学时都没有摸过数控机床,在两年半的紧张学习中,究竟能挤出时间掌握多少职业技能,学校没底,所以培养计划仅要求考取中级工。然而效果远远超出预想,徐超辉获得技师资格,其余5个人都获得了高级工证书。”

教育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实践中,体现在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研发的能力上。比如,我国千家万户使用的煤气计量表主要依靠进口。2005年底原天津市第五机床厂提出,希望将仿造煤气计量表升级换代。学流体力学的孟庆国当即应承,并成立了课题攻关组。攻关组把美国进口的煤气计量表拆开,进行研究、改造。其中,对其核心部分叶轮进行技术开发,就是由学生徐超辉独立完成的。在学校的支持和老师的鼓励下,徐超辉把叶轮原有塑料材质改为铝质。由于叶轮厚度小、弯曲度变化大,对铝质叶轮进行高速切削本身就是一项技术创新。但徐超辉只花了一个月,就成功完成了设计、工艺、程序、制作全过程,拿出了铝质新叶轮。

这一创新的价值有多大?这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煤气计量表,不仅实现了更新换代,实现了产业化,而且节约了一个导流罩,在结构上优于进口产品。同时还开发出一系列产品,获得了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已占有全国1/5的市场份额,在北京地区广泛使用,成为国外品牌的有力竞争者。

职教专业硕士生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撰写论文上。

“只有我和我们学校的唐林伟作为学生代表作大会主题发言,其他9人都是职教研究领域的专家、大腕,能跟他们站在同一个台上发言当时感到特别荣幸!”职教专业硕士生杨艳兴奋地说。那是200511月底,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中青年职业教育论坛”,全国80多名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代表出席了在长春召开的这次会议。当时天津工师有五名学生一名老师出席,两名学生的两篇论文入选大会主题发言。

杨艳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英语专业,通过在天津工师两年半的学习,成绩突出,不仅取得了“职业指导师”证书,还发表了7篇职教专业论文。杨艳说,她发表的论文还不算多,最多的一位硕士生发表了20多篇论文。

2007年5月8日《光明日报》)


 

高职教育研究

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的路径选择和风险防范

  郝婧    吕永清

 

    职教集团借鉴现代企业集团的经营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办学,组建包括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科研单位等成分的办学联合体,其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提高办学效益。

    一、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实践基础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精辟地概括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近几年,农业职业院校的实践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奠定了实践基础。

    1.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践。1)“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的用人订单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2)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促使企业和学院通过紧密合作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工学结合,双向介入的教育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赢战略。全国农业职业院校都有不少成功的尝试。(3)学院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不少农业院校立足学院实际,不断探索新的产学合作,依托人才、技术、产业,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实现了学院培养学生、锻炼师资、服务社会的有机结合,实现紧密型合作,如江苏农林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都以技术和人才入股,与企业合作,在组建公司方面有了成功的尝试。(4)国际的校企合作。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职业院校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2.依托行业进行校企合作促使学院与行业合作成为可能。农业职业院校紧紧立足当地的经济社会特点、聚焦“三农”问题谋求发展,加强与行业组织的联系,为行业发展服务,由此促进学校专业建设的进程。

    3.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的实践成为校校合作的基础。职业院校校际合作是指两个以上的职业院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上进行合作,通过共同的投入和努力达到一定的办学目的。一般来说,各合作院校之间可以全方位合作,也可以就某一个或某几个项目进行合作。如合作开发课程、教师之间的流动、学校之间互聘教师、学生跨校选课,互相承认学分等。农业职业院校在与行业、企业及学校间的合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正是集团化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实践基础。

    二、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路径选择

    (一)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指导原则

    1.确定集团化办学运作的目标。通过集团化运作,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形成集团自身灵活、优质、高效、规范的办学体系,达到集团本身及各成员单位共同做大、做强、做活的目的。

    2.明确集团定位。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总部应该准确定位自己的职能,明确自己的目标任务,确立“服务、协调、激励、管理、监督、控制”的内部职能定位。

    3.建立与完善集团化办学运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董事会由加入集团的院校、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组成。董事会成员由有关政府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及集团组成单位的有关负责人担任,还可以聘请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及其他知名人士担任。董事会通过制定相关的章程和制度,对集团化办学起决策、统筹、协调、融资、咨询和支持服务等作用。董事会可下设管理委员会,作为集团的执行机构和处理集团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一般应由集团主体院校的负责人担任主任。为了便于工作,管理委员会主任应同时在董事会中任常务副董事长或执行董事。

    4.明晰集团化办学运作的产权关系。集团各参与成员成分复杂,可能形成其参与单位国有、集体、民营等多种性质的产权成分。在明晰全导地位的产权性质由集团核心成员的产权性质确立的基础上,明晰成员单位的产权关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集团主体组成单位必须拥有主导产权;二是集团内可以存在多种产权性质关系;三是实质性整体并入集团主体院校的单位,其国有资产必须保值增值;四是必须有严格的产权运行管理与监督体系,国有资产使用及变更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批准。

    5.强化集团化办学运作的管理。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在于集合各成员单位的有效资源,真正做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同时,充分有效地调动成员之间的积极性,有序地激活成员之间的良性竞争。因此,“统”与“分”是其管理的关键工作。不同形式、不同紧密程度的集团,在统与分的程度和方式上应体现出不同的要求。实质性并入集团主体学校的单位与主体学校应实行全方位的统一。非实质性并入集团的学校,在保持人、财、物及法人资格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行统一或统筹,具体可以概括为“五个统一”和“五个统筹”:“五个统一”即在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的监控检查、招生及学籍管理、境外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实行统一;“五个统筹”即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基本建设、教师及教学设备的调剂、毕业生就业推介等方面实行统筹。

    6.吸引企业积极参与集团化办学运作。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几类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其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贴近经济、贴近企业、贴近生产服务第一线,必须做到学校的后勤管理、学生就业、教学研究、科研成果、课程设置与专业开发等方面与企业的设备设施、实训场地及实践技术力量等方面保持紧密合作。合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第一,企业作为成员加入集团,直接参与集团的运作;第二,企业以投资方的形式参与集团,通过教育积累获得回报;第三,企业参与教育的后勤社会化经营;第四,企业与集团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实行“订单教育”,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实行对口就业;第五,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第六,企业为办学提供实验实训场所及实践指导力量;第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研究、课程设置与专业开发,提高学校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上述七种形式,其企业参与可以是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总之,企业参与集团是相互融合的过程,是农业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过程。

    (二)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不同方式

    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讲究效益是重要的法则。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人、财、物资源,促进农业职业教育逐步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最优化的办学效益。组建方式有以下两种:

    1.以区域相邻为原则组建校校合作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就近原则组建职教集团,更容易操作,也便于集团内各单位在实训基地、师资等软硬件方面的合作利用、资源共享。以区域为立足点,组建就近地区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各农业职业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其优势在于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可以节省沟通成本;师资、教学设备、实验基地的共享更为便利等,但其缺点是由于相近组建的集团可能是跨行业、跨专业的,这会给合作增加困难。

    2.以行业(或产业)为纽带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行业(或产业)为纽带,以示范性农业职业院校为依托,把那些入口难、出口难、办学规模较小的农业职业院校整合在一起,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其优点在于同属一个行业系统,容易沟通,便于协调合作;学校性质相同,专业设置相近;在图书、设备、实训、师资、课程共享可能性也比较大;容易把握行业走势;更易于利用业内资源;容易形成教育品牌,提升行业内影响。缺点在于容易在师资、生源等方面形成竞争,分工不当形成内耗。

    (三)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共享方案

    1.人力资源共享。1)师资安排。师资是构成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最活跃和最关键的要素。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人力资源贡献在于可以从教师的人事安排为切入点,开展教师的聘任和流动等。第一,由集团内各学校统计出中级以上职称、不同专业的优秀教师名单,建立集团师资库;第二,每年由集团内院校按本校课程需要选择任课教师;第三,师资库教师的教学津贴根据所聘院校规定给付,同时接受所聘院校的教学质量考核;第四,师资库教师名单必须定期审核与更新。(2)招生与就业。按照联合招生、协调就业的原则统一集团内的招生与就业工作。成立集团招生与就业办公室,以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品牌联合招生,以集团品牌协调就业。招生工作的重点问题是解决品牌宣传到位,吸引高分考生,减少死档和退档,按照专业对考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合理调配等。就业工作的重点问题是解决就业信息网络、就业市场安排、就业渠道疏通、就业的不同层次需求、就业率统计的规范与统一等。(3)品牌连锁办专业。名校的名气,往往是因为该校有一个或几个社会上知名度高的特色专业或学科,以及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教授。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内的院校可以借助品牌专业作为龙头,扩大办学规模,解决连锁办学的师资、教材、场地等问题。(4)教学质量监控。办学讲效益,质量讲控制。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质量的标准、考核、反馈、评价、督导组织等。集团内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集团成员之间可相互交叉评估,相互监督,减少随意性。

    2.财力资源共享。1)建立集团管理基金,由集团统一支出。根据集团办公需要,建立集团办公基金,用于对内、对外工作之需。(2)建立集团内院校专项资金调剂机制。根据集团内各院校当年经费使用情况,建立起着重解决学校建设经费的急、难、缺,以提高资金周转率和使用率为目的的财务制度。

    3.物力资源共享。1)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共享。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包括:集团内学校的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和其所合作的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立集团内实践教学基地使用机制。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共享,可以解决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不足、实习场地不足、设备技术落后、教学手段落后和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利用已有的现成资源,扭转学生实习困难的局面,实现资金、硬件的综合利用,提高办学效益。(2)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的资源共享。当前,困扰部分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难题之一是教学面积不足,学校占地面积小,进一步制约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但是,集团化办学可以扭转教室缺乏的现象,流动学生,流动教室,缓解这一矛盾。(3)学生宿舍的资源共享。学生宿舍不足,会影响到考生报到率、学习生活质量乃至安全稳定等诸多方面。对此问题除了通过社会渠道解决学生宿舍问题外,利用集团内其他学校的闲置空余来解决住宿问题。(4)图书文献的资源共享。经过多年办学,农业职业院校一般都有较为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在集团内部建立图书文献的互借制度,可以节约开支,扩大馆藏数量和图书利用率。利用图书管理自动系统和网络联系,建立统一借阅证和管理制度,使校际间检索、浏览、借阅成为可能。

    4.信息资源共享。1)建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网站。除了有利于集团内部成员利用互联网进行校际间的互访外,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统一的门户网站,有利于树立集团整体形象,进一步促进集团办学的影响力,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同时,实现集团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交流,增进集团成员之间的了解。(2)网上教学和课件库。将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内成员学校的优秀课件汇总,建立课件库,一是可以提供网上教学;二是可以在相同课程间选择使用;使多渠道、多手段、多形式地开展多媒体课堂授课成为可能。

三、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为实现农业职业教育资源“112”整合效益,避免因管理或操作不当而带来的失误,我们也要对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寻求相应的防范措施。

    1.理顺体制关系,防范集团内关系复杂化。由不同单位组成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由于每个成员可能分属不同主管部门,若管理不当,关系处理不顺,就有可能引发成员单位之间的矛盾,出现集团内成员各自为政,甚至争权夺利、离心离德的现象。所以,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一定要注意协调和平衡各方的关系。在组建之初,便要用集团的章程来明确定位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设计好集团的组织架构,做好职能分工。尤其要争取到各成员单位主管部门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行政部门要强化其统筹、协调职能。

    2.理顺利益关系,防范利益纷争风险。在职教集团中,各种资源的安排处理、集团资金的统筹使用甚至招生计划与指标的分配等问题,可能都会由于集团的存在而变得复杂起来。因此需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平衡,这既考验集团制度的合理性,又考验集团领导的领导艺术。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保障农业职业院校参与集团化运作的积极性。

    3.理顺集团内部管理机制,避免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就是为了整合农业职教资源,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但若集团内部管理机制不顺畅,便会出现“112”的结果。从高校合并的热潮中,我们已得到这方面的教训。因此,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必须有共同的目标,有全局观念,以大局为重,统一治校法度等,以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4.理顺专业分工关系,避免办学特色淡化。专业办学特色是职业院校生存的灵魂和制胜的法宝。组成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后,新的集团名称有可能掩盖了部分成员学校的特色。一方面,集团内专业的重新安排可能会使成员单位积淀多年的品牌专业、拳头专业光芒变暗。另一方面也可能影响到社会公众对新集团与原成员单位关系的认知。化解这种风险的措施,在于对原成员单位的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要有详细的分析与判断,要在新集团的专业设置、专业分工与布局上多下工夫,强化原有特色,或在原有特色基础上拓展其专业方向。另外还要注重集团形象的树立,要善于利用公共传媒做好宣传工作。

    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农业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它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可以实现成员单位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员单位可根据原有的办学特色和分工,建设各自的主导专业,共同把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

(《教育与职业》2007年12期)

 

高职教育如何与新农村建设接轨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杨庆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农村人口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地,要肩负起历史使命,明确自身任务,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一代新人,提供科技支撑和优质的社会服务。

新农村建设

需要大批职业技术人才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依托自身优势,在农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如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对提高农民素质、劳动力转移及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显著贡献。但就目前情况看,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与自身的使命,另一方面目前农村工作的许多制度、政策也必须调整,形成高职院校为农村培养适用对路人才、农村能留住人才、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良性局面。这里面有许多情况要作深入分析,面对现实问题要拿出对策。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落后,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仍然不高。农业部门统计资料表明,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8%(其中,文盲半文盲以下占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只占5%。农村对教育的需求仍然是培养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农民和基层职业技术人员。在计划经济时期,后者是由农校、师范学校、卫生学校等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充任农技员、卫生员、会计员、中小学教师这样来解决的。后来,大批中专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农业中专为例,多数并入地方高职,少数升格为农业高职学院。而改为高职后新增的专业多为就业市场上的热门专业,像信息技术、贸易、金融等投入少、报考踊跃的系科专业。面向农村基层的专业比例已明显减少。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面向农村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上也需要调整,使其更具有针对性,适合新农村建设需求。现阶段农村需要的依然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是知识、能力结构能适应农村现状的人才。过去的农校教师很多人都有长期农村工作的经验。而现在学校里人才评价标准的导向值得商榷,评职称只承认发表论文,承认科研项目,承认课时,而下基层推广实用技术不计在内。涉农专业教师下农村的时间越来越少。招收新教师也多以学历文凭为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农业工程师、技师很难补充进来。以保定职院为例,一次招收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应聘者都是应届毕业的硕士,其中不乏曾从事过科研项目者。考试的项目是给牛人工授精。这些衣着整洁的年轻人谁也下不了手,别说能力,连意识上都没有任何准备。这样的教师能培养出能在农村摸爬滚打的学生来么?

职业技术人才

留在农村需要政策环境

  现在农村、农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从农村考入高职的学生,甚至一些学农的高职生也都把就业的期望定格在城市。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技站名存实亡,乡村卫生所也改为私人经营。这些岗位都有后继乏人的问题。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农村涌现出大批专业户,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企业家。这些人成为农业新的生产方式,新技术乃至农村新的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这些企业,尤其是民营农场招收的新职工,这些专业户、企业家的子侄后辈成为最愿意学习涉农专业、立志在农村发展的年轻人。因此,职业院校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践途径、方式、手段等都需改革、调整。比如,涉农专业教师的评价标准要有调整,下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业绩和能力应该摆到重要的位置。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面向农村的专业招生也要考虑生源是否愿意在农村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在培训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方面的工作要加强。但是高职院校培养人的主渠道是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历教育能为农村培养留得住、发挥作用好的毕业生才是好钢用到了刀刃上。

  同样重要的是农村工作的一些基本制度、基本政策也要调整。必须营造能让农村基层职业技术岗位留住人、吸引人,能让职业技术人员长久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动员青年知识分子去农村支援几年不失为一种好方式,但是从长远看这还是权宜之计。长久之策是培养志在农村、能长期扎根农村、能在农村发挥作用的职业技术队伍。

高职要调整

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在这些前提条件得以解决,农村基层的大环境有了改善之后,高职院校要想面向农村,做好育人、服务工作,办学以及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等许多方面也都要调整。当前,尽管许多职业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没有突破传统办学思路。一些专业的设置或是内容陈旧、狭窄,或是理论停留在书本上,不切合农村的现实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农村实际搞调查研究,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设置专业,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安排教学内容。比如要研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如何改变;研究农村的资源利用方式如何改善,环境如何修复;在现有条件下,农村如何开展测土施肥,水利设施如何改造,房应该怎样盖,路应该怎样修,沼气池应该怎样建等。高职院校应构建人才培养与“三农”密切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专业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增强学校面向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

调整质量观,为新农村培养

留得住、干得好的生力军

  一段时间以来,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很低,大多数教师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上,加上专业设置更新慢,课程结构彼此重复或割裂,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因此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者,注意从农村实际工作一线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知识体系基础的老工程师、老农艺师、老会计师充任教师,同时为青年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创造环境与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在专业设置上,寻求教育规律和农村发展规律的结合点,建设好涉农学科和专业,让学生毕业后到农村能有一身真本事和自身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在德育工作中,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学生对农业的了解,对农村、农民的感情,坚定他们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道路的决心,立志在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确保毕业生到农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创新服务模式,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的农业院校自打创建以来就有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传播实用科技的传统。这一传统必须发扬光大。在现阶段,科技支农的方式方法要有创新。职业院校要立足于建立以农村科技示范基地为主体、以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为支撑的科技转化平台,构筑科技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等科技成果扩散推广体系。

  ——根据各地农村实际状况,自建或依托校外生产科研组织建立三类科技示范基地,引领当地产业发展。第一类是突出产业特色,集教学、科研和推广于一体,以试验研究、科技成果展示和集约化经营方式为主的技术集成型示范基地;第二类是突出实用技术,以科技普及为主,依托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建立的技术示范型科技推广基地;第三类是由政府、企业提供条件,学校提供技术,共同建立的校地(企)合作型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整合地方政府、学校和农村基层力量,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开展农村科技培训。坚持结合农村发展需要和农民需求,分类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在培养对象选择上,以乡、村干部,返乡初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为主。在培训内容上,对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以基本农业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对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以新技术、新成果为主要内容。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干部,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建立网络咨询服务体系,传播科技致富信息。学校要建立农村科技推广网站,建立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展示、市场营销、政策法规解读和网上咨询等栏目,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等综合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生产、科学决策、科学经营。

2007年5月18日《中国教育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满足三个需求: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

的社会服务职能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姚和芳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对于引领我国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示范性高职院校发挥好自身的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其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发挥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为行业、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二是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三是满足周边院校、中西部院校的发展需求,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达到资源共享。

200612月,我院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作为由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南车)举办的高职院校,我院始终注重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同时也在服务中推动了学院的内涵式发展。

一、构建开放式培训体系,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培训

学院着力构建与政府、企业、学校、受众密切联系的开放式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学院办学资源,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服务网络。

1.行业培训。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三高”(高级管理、高级技能、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学院每年为行业培训近4000人次。在培训项目上由技能类培训为主转向技能类、管理类和英语培训项目并重,近两年共开发“高级机床工班”、“班组管理培训班”、“出国人员英语口语提高班”等培训项目24个;在培训方式上,由学员来院培训为主,转变为  “下车间培训”、“输出培训项目”等多种形式并举。通过“送教进厂”,在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娄底机务段、眉山车辆厂等多家单位开展培训工作,主动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

2.区域培训。学院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年均3000人次以上的培训服务,是“株洲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株    洲市高新技术人才培训基地”。2003年,学院免费为广西靖西、那坡两县40名中学英语教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师资培训,提升他们的英语口语、听力水平,帮助他们改进英语教学方法。2006年,学院为湖南省12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为期1个月的信息技术培训。

3.技能大赛。学院是湖南省教育厅和劳动社会保障厅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指定单位。近3年,共承担省级以上赛事6次。

4.服务“三农”。学院主动面向“三农”开展文化宣传和技能培训,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20044月,学院参与发起“湖南省免费培训农民工百校行动”并积极响应,自筹资金5万元,为株洲市石峰区的100名农民工进行了车工、电工和保洁工三个工种为期一个月的免费培训,被授予“湖南省职业院校农民工培训基地”。学院每年组织学生赴各地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获“省‘三下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利用“双师”资源,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我院根据“双师”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应用性科研优势的特点,积极鼓励他们与全国铁路交通装备行业企业和省内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横向课题研究。为提高教师参与应用性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和水平,我们实施了“推-拉”战略:学院主动了解、掌握企业在应用性技术研发项目上的合作意向,并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企业研发和技改项目信息,拉动双方合作需求;并搭建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的平台,出台横向课题扶持与管理办法,为教师参与企业研发和技改项目牵线搭桥,推动双方建立合作互动机制。“推-拉”战略的实施,使我院教师与企业在技术合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几年,学院教师与校办企业联合开发“一字型根部受力钥匙锁”、“整体式机车侧墙过滤窗”等新产品16项,与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联成集团等企业联合开发“电动图幅演示装置”、“可移动旋转式数控切割机”等产品16项,其中有12项获国家专利,2项国内领先,1项部优,1项填补电力机车配件的空白。学院教师直接参与校办企业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改造)项目共计63项,5项产品出口美国GE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我院袁罗根老师与学院校办企业——天一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合作研发的机车新型齿轮罩,解决了齿轮罩撕裂漏油这一困扰电力机车行业几十年的技术难题,投产至今已累计创造3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信息工程系教师为株洲空军第四站开发出《充氧车监控系统》,为其创造经济效益2400万元;电气系教师开发出《自动生产线产量统计显示打印系统》、《联成集团的减震器在线检测系统》、《WS11航天发动试车台时空仪》、《银行利率显示屏》等多项系统与产品。近两年我院教师与企业科技人员共同立项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在机床改造中的研究与应用》、《教室电源智能型节能中央控制系统开发》、《地铁铝合金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研究》等3项课题成功申报湖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学院“双师”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自主研发学院的仪器设备。学院每年投入5万元,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课题立项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应用性技术开发与创新,近两年共立项20项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开发出机车用五位扳键开关、PLC控制电动行车、立车屏柜控制线路、电机综合实验台等5项产品,较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

三、为周边院校提供服务,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我院在资源共享方面,主要抓好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和图书馆资源共享两个方面。

学院实训基地是中南五省唯一的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是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总投资624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奖励性资金480万元),建筑面积达4.9万平方米,具备教学、培训、生产、研发四大功能。学院采取共建、共享、共赢的建设方案,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对外辐射职能。

实训基地采用政府主导,行业支持,学院为载体的三方互动、资源共享的共建模式。政府、行业、学院三方分别立项,共同投资。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共同开发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训室按企业车间形式建造,按企业标准管理,实训基地设备多为技术含量高的生产型设备。学院积极推行实训基地区域共享,为行业和周边企业提供优质的技能培训服务、技术应用研发和职业技能鉴定。除完成本院7810名学生的实训任务外,还为湖南化工职院、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等周边院校的千余名学生,提供了电工、电子、电气、自动控制等实训,达到了协作共建、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目标。

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作模式在省内外产生了强大的辐射示范效应,近3年慕名到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交流的学校达200批次,累计2100余人次。2006年,学院申报的《区域共享型国家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申报的《区域共享型国家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学院与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依托学院建设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图书馆、集团公司再投资1206万元的基础上,兴建可供中国南车下属26家单位与省内各高职院校图书资源共享的、带宽1000M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将拥有数字化信息资源、职业教育和企业特色数字资源、培训资源,能满足用户视频信息点播、企业化网络检索、阅览、在线学习、远程培训、远程可视会议等多种需要,将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与人力资源培养发挥巨大作用,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为行业企业和省内各高职院校服务的一个样板。

服务职能的发挥,使学院在内涵建设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269名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达196人,涌现出湖南省教学名师、省级优秀双师型教师、中国南车“十五”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等多名优秀教师。20068月,何海军老师向湖南省委“迎接党代会,共享新发展”献计献策办公室发送的《发展我省产业集群的建议》,得到了省长周伯华同志的亲笔专门批示。现学院拥有1个中南五省唯一的国家级实训基地,l个国家精品建设专业,2个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门国家精品课程。校办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利润600万元。2005年学院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5期)

 


他们为何“创示”成功?

——一些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有关的故事


200612月底,从北京传来消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

在北京,“创示”答辩结束后,有人非常感兴趣地问学院的领导:“企业为什么愿意接受你们学校的实习生?你们的毕业生为什么在企业那么受欢迎?你们为什么能够得到那么多的支持与扶助?”

面对这些问题,工程学院有很多样本的答案。我们在这里给予的,是其中一个版本,一个引人入胜的版本——

新厂新设备,人才难寻。厂校一碰头,合力培养。

学生去实习,表现超群。师傅分奖金,传为佳话。

2004年底,二重重容分厂新成立,第一个发展重点就是核电设备制造,第一批新产品就是制造核电加氢的重型容器。

这种体积大又能承受高压的产品,代表国际先进水平,以前都从外国进口,重容分厂紧缺这方面的高技能人才,最缺的是技术高、懂英语的高级焊工。一开始,分厂费时费力费钱到沿海去“挖人”,结果,由于这一技术的“紧俏”和要求较高,能够胜任者极少。

几乎在同一时段,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杨跃得知了这一消息,而重容分厂厂长倪德重也想到了工程学院,厂校双方坐在了一起,专门针对“重型容器焊接人才培养”制定了培养目标与方案,并商量了合作方式。

于是,学院材料系焊接专业2005年进校的两年制学生,在焊接通识性的学习之外,同时还接受了重容加氢装置焊接的学习。一年多来,学院与二重重容分厂经常“碰头”,根据生产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要求,厂方多次帮助学校修改课程计划,并派实训专家到学校上课,同时接纳学生到厂实习。

20061212日上午,材料系主任王泽忠又一次走进重容分厂厂长办公室,开列出学习中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题目,请厂长审定这三个题目的合理性,希望厂方尽快安排时间让分厂专家到学校开讲座。“学校几时放假?”倪德重厂长问。“大概明年二月份。”王泽忠说。“好,这三个题目都很好,讲课时间就安排在一月上旬。”什么是校企合作?这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目前,2005年进校的这批学生,已有部分与重容分厂签订了意向性协议。2007年,这批为该厂关键岗位“量身订做”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完成厂校联合培养的又一经典案例。

在企业最急需人才的时候,为什么立刻想到工程学院?倪德重厂长分析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平时与工程学院联系紧密,沟通得也很好,有合作的可能性。第二,工程学院学生在二重各大分厂的表现有目共睹,值得依赖。

刚进厂的新手,二重厂有不成文的规定:先实习一年,一年后达到标准,才能够挣工时。但工程学院的学生往往半年就能达到挣工时的要求。2004年工程学院毕业的田国清和李波,在金结分厂时,仅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基本上手。看他们表现优异,带他们的师傅主动分给他们工时费,表示赞许,在厂内传为佳话。

正常培养一个电焊工,起码需要七、八年才能成熟,还要讲悟性。但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跟其他培养渠道相比,学生上手往往非常快,且后劲很足。重容分厂有一个重容研究所,过去进人,起码是本科生。最近,两个工程学院的学生被抽调进研究所,原因就在于他们懂技术,有基础,实乃可造之才。

经过多年摸索,四川工程职业学院认为“校企合作”中最关键的是学校必须学会提前沟通,应该让企业的触角真正转换成学校的“耳目”,于是,一个由工程学院自己上门联系、真诚相邀聘请的“教学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应运而生。这个委员会由来自一线企业的92名企业专家组成,他们与学院共同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企业同步,每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一次,要求学院要“强制”执行,形成了一个与市场坚决同步,高度吻合的人才培养工作循环系统。

高职院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有时并不太愿意,因为成本问题,也因为必然会占用人力资源。二重重容分厂厂长倪德重实话实说:“我们一般不接受学生长期实习,因为成本很高。”可是,四川工程学院的学生却总是很轻易地能在二重厂实习,二重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德润说:“我们愿意工程学院的学生来实习。我们不计成本帮着学校培养学生,希望的是这些学生有一天成为我们的员工,那时,企业的战略利益就得到了保障。”

小明去比赛,备受关注。拿到技师证,九院相邀。

洪臣新上任,重任在肩。谢学校培养,德艺双馨。

曾小明2005年从四川工程学院机电系毕业,在全国第二届数控大赛中发挥出色,取得高职组全国第5名的好成绩,拿到了“技师证”。随之而来的好消息,是他得到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九院)的邀请,成为了该院6所的研究人员。原来,在曾小明整个培训和参赛进程中,九院都对他很关注,主要原因是他的两位师兄给他打下的良好根基。

曾小明的两位师兄2004年毕业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第一届全国数控大赛中脱颖而出,被九院召入麾下。进入九院,两位师兄干得非常出色:在见习期间,两人就同时被选拔上参加九院内部数控大赛,取得良好成绩,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九院人事部长曾对四川工程学院机电系主任陈洪涛说:“工院的学生,来了就能干活,为人也非常好。”所以,近年来,九院对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高度关注,生怕错过。四川工程学院的学生品牌,在九院已经打响。

东电焊接分厂的王洪臣2002年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今年初,在东电为三峡生产第三台水轮机转轮的时候,王洪臣就作为主要成员被调进了技术攻关组。这个被俗称为“巨无霸”的转轮,是三峡水轮发电机的核心部件,技术难度和工作强度的要求很高。

今年7月,王洪臣从劳务工转为正式工。转正一个月过后,通过民主选举,作为唯一一个“选票”过半的侯选人,成为有几十号人的焊接分厂六工段的一名副组长。

在东电,与王洪臣一样“好用”的工程学院学生还有很多。今年,98级(1)班的刘胜前在5000余人参与的“东电十佳青年岗位能手”竞争中获得成功。而在整个东电,大约有10%的中层干部毕业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长期以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把宿舍作为学生文明修身的课堂,精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谨的生活作风,互助的团队精神,健康的审美情趣”——折得像豆腐干一样的被子,床上床下桌上的三个“一条线”,这些都三年如一日,是每个工程学院学生的必修课。宿舍虽小,却做出了素质教育的大文章。

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的是学生的高素质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才是高职学生最为重要素质,这才是高职学生应该高高宣扬的品牌。这也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长期脱销,长期走俏的最厚实的原因。

这些故事和故事中与四川工程学院紧密相连的人们,在一所学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办学中或轰轰烈烈地宣扬着,或静悄悄地开放着。正是这些故事和故事中的人们铺写着一所学校所过的岁月,塑造着一所学校的精神与灵魂,也成就着一所学校可能达成的高度。

这些故事能够解决文章一开头的那几个“为什么”吗?不需要一一对应,我们相信,看过这些故事的人们,将会各自有各自的收获。

2007年5月31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也要有“211”

——访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俞海洛教授

 陈宝泉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建设稳步前进,进入了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的行列。日前,记者访问了学校党委书记俞海洛教授。

记者(以下简称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建设要靠日积月累。您对学校的发展建设有什么总结?

俞海洛(以下简称俞):我们学校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老校原有的基础,得益于近十年来全校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得益于我们坚持办好高职的信念不动摇。

我校是一所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29年的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解放后曾经改为黄河水利学院、黄河水利学校。我们的行业背景是国家一向重视的黄河水利事业,一些老专业是几十年一以贯之延续下来的。像我们这样有底子的老学校,改制之初,不少教工都希望能升入本科。有这种要求是好事,员工有事业心,有提升事业的要求是值得珍惜的,但是也要把握好方向。我和院长,我们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觉得升本科的方向不妥,还是应该坚持办好高职不动摇。第一,从我们国家和水利行业的人才需求看,从就业形势看,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大于本科生。第二,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我们的长项是职业技术教育。改制之初我们没有几位教授,但是专业课教师、技师多,实习、实训师资力量很强,实践教学的条件好。第三是国家发展教育的方针之一是重点发展职教。高职也需要办出水平来,办好高职也需要大学问。我们不但要坚持办高职,还要办好高职,办成高职层面的“211”。现在看来这个方向找对了。

记:高职院校的发展,办学特色还应该是主线吧?

俞:是这样。高职并不是比本科水平低,而是要有不同于本科的办学特色,这个特色就是瞄准企业,瞄准岗位,突出实践能力。我们的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育人为中心。如果把高职学院比作一座工厂的话,那么专业就是模具。模具不精到,就不会有好产品。所以我们一向注重专业的建设,尤其是骨干专业的建设。我们的目标是要把骨干专业办成精品专业,现在已有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工程测量技术、道桥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再有就是实践教学,坚持教书育人、生产育人,一部分专业课要到工地、到现场去上。这已成为我校领导班子的共识。我校的教学特点是,要打好理论基础,要有精品课,但是理论课够用就行,要突出实践教学。我们新校区的建设,实习实训场所多于课堂教学场所。沿黄各省区,各大水利枢纽工程有我们一百多个实习基地。学专业课不去现场不行,不结合生产任务不行,该三班倒的就要去跟着倒。

记:你们新校区的建设进展很快,一年一个样。学校领导倾注了不少心血。

俞:学校的建设很有学问。我们新校区的建设有特点,特点之一是突出高职特色。新校区设计建设四座实习实验大楼,实习教室两百多个。室外还有机械运行场等实习场地27个。新校区的核心景观是一套模拟水利工程,由我们的水利学教授设计、监造。光是各种典型的坝体、工程项目就有五十多个,比如重力坝、拱形坝、浆砌石坝、导流工程、截流工程、消能溢洪道、蓄能电站等。

特点之二是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举个例子,比如教室的电力布线,从设计到施工都有教师参与,照明线、动力线、网线,开关、插头一共要几个,都装在哪,都由教师说了算。宿舍的布线也是这样,衣服挂在哪,插座安在哪,网线怎么找,充分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安全方便。我们的绿地上开始没有设计甬道,撒上草籽后让大家踩。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人流踩出了一条条小道,我们就在上面铺了砖,这样就不会再有人“另辟蹊径”破坏草坪了。我想这就是以人为本吧。

学校建设与资金不足永远是一对矛盾。我们的原则是循序渐进,先搞急需的、必要的,先建宿舍、教室、实训场地、食堂。办公楼、图书信息大厦可以往后放一放。我们尽量不搞寅吃卯粮,不给后人留债务。我也不赞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说法。前人也要有所干、有所得。所以我们不会因为学校建设而影响教职工的收入。黄河水院教职员工的收入年年提高。

记:书记的职责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思政工作如何凝聚人心,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呢?

俞:学校的思政工作如何抓,领导头脑要清晰,分析要到位。我主张什么事都不要笼统地提什么“全体师生员工”,因为师生员工各有其诉求,各自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就拿干部来说,院级领导与中层领导所追求的目标就不尽相同。新老教师的追求也不一样,后勤职工、学生的目标都不一样。哪个环节的工作做不好都不行。比如后勤职工的工作没做好,大家气不顺,整天给你摔摔打打的,面对学生时他们会有好脸色吗?你别忘了学生们不直接接触院长书记,却每天都要接触他们,这样学校的工作在学生眼里就是没搞好。所以,思想工作要针对每一个人群不同的特点、需求去设计形式、内容。我们提倡每个人在工作上、事业上要考虑“五为”:为个人、为家庭、为单位、为社会、为国家,从小到大,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要把大家的追求、大家的利益统一到学校发展的大目标上来,同时学校的发展也要兼顾大家的利益,这就是和谐发展吧。

2007年5月18日《中国教育报》)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张晓山//前线(京),2007.4.12~14

新型农民培训要有的放矢 /盛桂荣//前线(京),2007.4.43~44

积极推进北京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李进山//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3.4~6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的农村金融撬动/ 刘伦  骆晓霞//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3.17~18

搭建服务平台  打造产业支撑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邢军//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3.17~18

培育“四种能人”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张秀婷//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3.21

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要素导入/ 申忠海//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4.41~45

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科学发展观/ 张琦//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4.46~50

新农村建设评价理论及其实践研究/李明贤   李立清//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4.51~5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李立清  李明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5.164~169

重新审视新农村建设的三大突出性矛盾/ 王海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4.63~66

村级新农村建设评价实证研究——以湖南省衡南县工联村为例/ 李虹  田亚平   石义霞//农业经济问题(京),2007.4.77~80

改革土地配置方式:新农村建设中的制度性突破——根本破解“三农”难题的一种理论思路/ 霍德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5.176~180  

新农村建设: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析/ 高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5.170~175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  切实支持新农村建设/ 范存会   张建龙// 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4.12~14

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平谷区委研究室// 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4.15~17

加强保障  整合资源   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 王春景// 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4.17~18

加强乡镇农村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张祝华// 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4.39~4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照搬韩国模式——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聂长久   张敏//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4.56~59

 

农业经济

努力提高   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水平——在全国学习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孙正才//北京农村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刊(京),2007.3.4~7

锐意调整   积极服务   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牛有成//北京农村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刊(京),2007.3.8~13

明确目标  再接再厉   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进程/ 李进山//北京农村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刊(京),2007.3.14~19

规范发展   整体推进   全面提升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 北京市经管站//北京农村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刊(京),2007.3.37~41

对房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范文彦// 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3.7~11

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 谭荣   曲福田//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4.75~86

城乡统筹下的农地非农化制度改革/ 王成艳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4.87~91

农地制度的所有权设计与变革——一个新二元社会视角的新探索/ 陶双宾  林李楠//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4.109~112

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述评(20002006/ 姜爱林   陈海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2007.1.11~20

试论我国征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探索/ 朱米均   郭春华//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4.113~117

试析大都市郊区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征收)制度/ 吴元波//经济体制改革(成都),2007.2.99~103

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魏成龙 吴建涛//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4.13~16

“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 罗必良//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4.57~62

农业“走出去”是一个大战略/ 陈颖   陈辉//农业经济问题(京),2007.4.19~21

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冯忠泽  李庆江//农业经济问题(京),2007.4.22~25

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模式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龙方  任木荣//农业经济问题(京),2007.4.34~37

标准化在农业合作经营中的作用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宋明顺  王晓军  方兴华//农业经济问题(京),2007.4.38~40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程国强//农业经济问题(京),2007.4.59~62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分布差异解析/ 郭庆海//农业经济问题(京),2007.4.87~90

区域纵向产业关系下京郊乡镇的产业选择/ 俞勤  王绍飞//农业经济问题(京),2007.4.91~96

都市圈架构下的小城镇发展策略/ 施继元高如熹//农业经济问题京),2007.4.97~100

城乡结合部地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北京市委农工委研究室// 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4.5~7

推进有机生产   发展现代农业/ 王东利// 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4.23~25

延庆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延庆县农委// 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4.21~22

加大培训力度  平谷农民一年转移就业5721/ 李永明// 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4.50

依托高速公路发展第三产业   探索山区乡镇发展新模式/ 张颖// 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4.51~53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 戴卫东// 中国农村观察(京),2007.1.71~79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 任荣   杨映辉// 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4.59~62

国外小额贷款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孙鹤   朱启臻//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3.59~62

 

      经济管理

奥运经济与城市发展/ 汤平  魏啸亮//投资与北京(京),2007.5.14~34

新《公司法》中一人公司有关问题的思考/ 周雁   龚剑//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天津),2007.2.125~127

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思考/ 高树凤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天津),2007.2.104~107

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之谜/ 王建//新华文摘(京),2007.10.43~45

短期通胀率动态机制理论述评/ 张成思//管理世界(京),2007.5.133~145

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 李扬 殷剑峰   刘煜辉//新华文摘(京),2007.10.45~48

论标准经济学/ 赵海军//新华文摘(京),2007.10.53~55

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评价/ 蔡跃洲//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4.32~39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与问题分析/ 逄芳//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4.73~75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分析/ 课题组//管理世界(京),2007.5.104~114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 姜爱林   任志儒//管理科学(京),2007.5.25~30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李传军//管理科学(京),2007.5.72~73

                                                                                                                                                              

      市场营销

中小企业如何借力搜索营销/ 何苗//市场营销(京),2007.5.9~10

反埋伏营销能否大行其道?/ 唐斐//市场营销(京),2007.5.11~12

卡通营销:虚拟品牌代言人走俏/ 王玉//市场营销(京),2007.5.16~22

百思买“体验式营销”迎战国美 苏宁/ 张弛//市场营销(京),2007.5.37~39

跨国啤酒品牌在华发展状况及营销策略分析/ 林存文//市场营销(京),2007.5.40~42

国内啤酒业品牌营销的误区及对策探析/ 魏小英//市场营销(京),2007.5.43~45

销售人员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匹配/ 丁晓光//市场营销(京),2007.5.46~47

索爱,时尚之巅的游牧/ 蔡清毅//市场营销(京),2007.5.52~56

金山东京攻略/ 王欢//市场营销(京),2007.5.57~61

安利渠道“失陷”/ 毕晓娜//市场营销(京),2007.5.62~64

营销人如何经受职场规则的考验/ 王震//市场营销案例(京),2007.4.4~7

雅芳的销售模式分析/ 韩雪//市场营销案例(京),2007.4.29~33

可口可乐冰露成功上市运作解密/ 谭长春//市场营销案例(京),2007.4.27~29

我们向蒙牛学什么/ 黄阳//市场营销案例(京),2007.4.55~57

条例后时代的特许经营品牌营销/ 文志宏//成功营销(京),2007.5.14~15

 

      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 徐康宁   王剑//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4.3~14

经济地区主义的若干理论阐释——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述评/ 郭宏//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4.15~20

新贸易理论的新拓展——对现代企业理论的吸纳/洪联英   罗能生//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3.21~26

中国对外贸易与就业:基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 张小雪  陈万明//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4.27~30

中国入世五周年:回顾与展望/ 陈泰锋//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4.39~43

中国入世五周年主要战略关系调适的评析与思考/ 龙永图  刘光溪//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4.44~50

中国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测度与分析/ 李永//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4.51~54

我国外商投资与出口贸易关联度分析/ 戴志敏  罗希晨//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4.55~59

多哈回合谈判中止:矛盾焦点、发展前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张磊//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4.75~81

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研究/“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研究课题组”//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4.82~88

试论欧盟环保新指令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高永富//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4.89~92

我国边境贸易研究热点述评/ 崔玉斌//国际易问题(京),2007.5.123~126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基于弱势产业与贸易保护有效性的分析/ 保建云//国际易问题(京),2007.5.3~9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张为付   武齐//国际易问题(京),2007.5.96~102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视频分享网站的盈利模式/ 郭小霞  徐瑞朝//电子商务(京),2007.5.29~31

企业在线拍购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田剑 谢英智   李龙//电子商务(京),2007.5.34~38

搜索市场新宠儿——垂直搜索/ 张京伟//电子商务),2007.5.39~41

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的必争之地/ 王晓华//电子商务(京),2007.5.42~44

电子商务市场细分研究/ 裴广信 //电子商务(京),2007.5.45~48

我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定位和栏目设计技巧/ 张云//电子商务(京),2007.5.49~51

商务智能系统下的预算管理/ 袁根根//电子商务(京),2007.5.52~54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物资采购流程再造的难点探析/ 贺强//电子商务),2007.5.63~64

电子商务网络信任体系结构研究/ 杨坚争杨洁//电子商务(京),2007.5.65~67

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框架新探/ 叶俊杰王记志//电子商务(京),2007.5.76~79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体系建设初探/ 史勤波//电子商务(京),2007.5.80~83                                                                                       

中文域名欺诈内幕调查/ 顾卓//电子商务(京),2007.5.22~32

商务IM能走多远/ 张洁//电子商务世界(京),2007.5.80~81

电子政务发展趋势与信息共享模式/ 谢杏廖文辉  林敏锐   陈智斌//中国信息界(京),2007.9.22~26

中国农村低成本信息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梅方权//中国信息界(京),2007.9.11~16

 

金融证券保险

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对策研究——信息经济学对金融业的启示/ 田颖//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天津),2007.2.120~124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再认识/刘锡良 等//金融与保险(京)2007.5.13~18

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和管理策略调整/ 吴竞择//金融与保险(京)2007.5.25~28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崛起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石飞//金融与保险(京)2007.5.80~83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罗胜强//金融与保险(京)2007.5.93~96

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赵先信//国际金融研究(京),2007.5.37~43

《巴塞尔协议Ⅱ》、内部信用评级及小企业贷款/ 吴青//国际金融研究(京)2007.5.44~5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欧阳良宜//金融与保险(京)2007.5.160~167

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武剑//金融与保险(京),2007.5.105~109

社区银行——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的可行途径/ 盛锦飞//金融与保险(京),2007.5.99~104

农村金融支持效率的缺损及优化/ 谷洪波王文涛//经济体制改革(成都)2007.2.94~98

非正规金融缓解农户消费信贷约束的实证分析/ 朱信凯   刘刚//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4.45~49

汇率制度的分类、国别分布及历史演进/ 张卫平   王一鸣//国际金融研究(京),2007.5.54~60

WTO框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 李平//国际金融研究(京)2007.5.61~66

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范柏乃  江蕾//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5.168~171

证券设计理论的发展脉络/ 杨介棒//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4.26~31

中国股市泡沫问题讨论综述/ 杨万东//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4.76~80

资本结构与控制权市场发展的四个理论假说及实证检验——以美、日为例/ 高谦何蓉//国际金融研究(京)2007.5.67~74

资本市场活跃对各经济主体投资行为的影响/ 王新华//国际金融研究(京)2007.5.75~80

资产证券化:保险业必须把握的发展机遇/ 周道许//金融与保险(京),2007.5.124~127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其制度消解/ 王锦锦   李珍//金融与保险(京)2007.5.134~138

保险合同的成立、生效和保险责任的开始/ 徐自力//金融与保险(京)2007.5.139~142

 

      财务与会计

会计标准的国内协调——以所得税会计处理办法为例/ 徐经长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4.67~72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运用中的实务问题/ 张维宾   蒋欣妍//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5.31~35

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影响及难点解析/ 潘洁玲//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5.12~14

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对比分析/ 王竞雄 孙向宇//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5.17~18

《公司法》修订对公司财务会计的影响/ 曲天明  田莉杰//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5.23~26

解读新准则下的财务报表/ 关淑然//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5.27~30

论法务会计新技术方法的构建/ 刘鹏  //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5.47~49

企业所得税政策的运用与涉税处理技巧/ 北京德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5.50~52

浅谈抽样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刘雪明//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5.71~73

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要点和措施/ 靳远文//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5.71~73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策略探析/ 朱庆须//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5.76~77

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周建共//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京),2007.5.33

 

      文秘与法律

传统文化在当代广告创作中的表现/ 郑仁霞//应用写作(长春),2007.4.21~23

浅析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结构——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 李广栋//阅读写作(南宁),2007.4.45~47

制定物权法总的原则和物权法的形成过程/ 胡康生//学习与研究(京),2007.4.65~69

正当其时、多方共赢的“两税合一”新税法——企业所得税改革解读/ 王军//学习与研究(京),2007.4.70~72

回归与修正:对公司本质的重新解读——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常健//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5.25~33

论地方环境行政/ 张建伟//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5.34~37

改制公司中量化股的归属与转让问题研究/ 王幽深//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5.45~49

我国能源法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为例/ 王明远//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5.70~76

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 林海权//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5.77~83

论西方国家反垄断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澜涛//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5.86

网络实名的商标侵权问题——评北京3721科技有限公司商标侵权案/ 胡钐钐//民商法学(京),2007.5.6~8

法律行为分类理论之检讨/ 尹田//民商法学(京),2007.5.13~18

营业资产法律制度研究/ 叶林//民商法学(京),2007.5.19~24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王锋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4.36~37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周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4.38,41

谈高职院校党委的领导能力建设/ 李刚//中国高等教育(京),2007.9.50~51

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宋正富//中国高等教育(京),2007.9.52~53

借企业质量认证体系   促高职管理水平提高/ 李民//中国高等教育(京),2007.8.52~53

探索“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罗小秋//中国高等教育(京),2007.8.54~55

六种产学合作模式   培养高技能人才/ 杨凤翔//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4.51~52

紧扣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抓教学内涵建设/ 陈锡宝//中国高等教育(京),2007.7.51~5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三要素探析/ 陈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3.19~20,22

基于“过程方法”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 万可//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天津),2007.1.46~49

高职新生的心理困惑及其教育对策/ 孙蔚//中国高等教育(京),2007.7.53~54

实施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巩汝训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3.42~43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毕业设计的必然选拔/ 李锋   袁克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3.44~45

加强高职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雏议/ 陈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3.46~47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刘兆媛//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天津),2007.1.76~78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朱银惠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3.50~51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黄日强邓志军//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西安),2007.2.1~6

美国高职院校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做法及启示/ 高玉鹏   夏军//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西安),2007.1.11~13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 陈嵩//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西安),2007.2.19~24

 

计算机科学

高职院校校园视频点播系统的解决方案/ 侯俊芳//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天津),2007.2.39~42

利用ASP技术访问WEB数据库/ 戈晓梅//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天津),2007.2.47~51

全文检索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杨缨//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天津),2007.2.52~55

代理服务器的安全性能指标及测试研究/ 李常先   王海//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5.85~87

智能WEB数据库后台管理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刘友生   曹光忠   陈一平//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5.101~103

企业数据网格平台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侯勇   于炯   吐尔根   李媛//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5.6~9

TCP/IP网络安全协议分析/ 陈良//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7.5.18~19,12

万兆以太网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申众//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7.5.68~69

一种基于Oracle  Text的中文网页自动分类系统/ 刘杰   刘冰   刘猛   陈晓红//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7.5.72~74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中国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张力      康宁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2

 

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

纪宝成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王前新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5

 

沟通技巧

李晓         主编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6.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陈昭玖         编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

 

新农村  新思路  新发展

王方华      顾海英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

 

农村发展与制度创新

段应碧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福建实证分析

王蒲华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12

中国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程序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7.2

 

中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政策

郭振宗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

 

迈向现代农业的路径探寻

齐城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

 

中国农业年鉴.2005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

 

比较农业经济概论:中外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比较研究

刘运梓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制度分析

郭少新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安全

闫翠青          

华龄出版社,2006.9

 

财政学(2版)

储敏伟     杨君昌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中国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与偏离

李小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中小企业及其集群成长研究

周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

 

统计学原理

史书良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

 

应用统计(4版)

贾怀勤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1

 

统计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

陈建成   庞新生        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0

 

财务管理基础

(英)彼得·阿特勒尔(Peter  Atrill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现代财务管理

苗润生     杨金观      主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12

 

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王浩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7.2

 

中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朱坦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7. 2

 

中国环境、资源与农业政策

陈晓华      张红宇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

 

中国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欧阳志云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7.1

 

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方新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7.2

                                                                                                                                                                                                                                                                                                                                                                                                                                                           

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诸大建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7.2

 

中国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成升魁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7.2

 

中国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张文驹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7.2

 

金融知识国民读本

中国人民银行      编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

 

机构投资与资产管理

盛立军    李渊浩   赵宁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7.1

 

中国新基民必读全书

陈火金         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1

 

金融职业礼仪

王华       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2

 

全国投资与建设研究文选

黄汉江        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2

 

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分析与管理

叶朝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最新财会公文写作必备全书

张浩     主编

蓝天出版社,2007.1

 

市场营销

孙金霞           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世界贸易组织教程

邹东涛      岳福斌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报告.2006

张彦宁      陈兰通     主编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0

 

经济法

王丽萍           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2

 

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研究:《农业法》第九章“农民权益保护”实施情况调查

李小云    左停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

 

今日说法故事精选:2007年版.2

王新中    何淑文        主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

 

农村法制现状:来自清华学生的视角

王晨光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班主任的100个怎么办

杨连山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0

 

走进过程写作:实用英语写作教程

叶红          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9

 

计算机实用软件教程

石素卿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三)

MDLIB——24万数字多媒体图书馆

现已面向全校开通使用

图书馆近期已引进MDLIB—24万数字多媒体数字图书馆,该数字图书馆按照最新第四版本的中图法分类法分类,总计共有24万多册条目图书,今后还将不断定期增加新的图书内容。该图书馆对我校校园网用户免费开放使用,各位校园网用户可点击以下地址访问:http://10.0.96.11:8081/。

该图书馆使用前需下载的工具及插件请见其首页内的“插件下载”,如浏览PDF格式图书请先下载安装“ArobatReader插件”,音视频等多媒体格式请先下载相关播放器或插件。多媒体播放视网络条件和使用情况,有可能需时较长。

数字图书具有的优势是传统纸质图书所无法相比的,诸如形式多样(多媒体)、可复制共享,方便传播、介质占用空间很小、投资少,价格优势高、管理方便、长期存储等先天优势决定了数字图书的巨大发展前景。此外,引进该数字图书馆还基于其以下特点和优势:①为学校量身定制:在选题上除文学历史等分类选择了一批传世名著以外,在工具书、学习参考书、教学参考书和自然科学方面都以最近几年出版的新书为主;在自然科学和综合性课外读物的选取上特别强调了反映最新的科学成就;考虑到老师和同学学习英语的需要,还选择了一批英文原版读物。②数量巨大、价格低廉:共收藏247557条目,其中pdf图书177191条、htm图书27931条、音视频文件2895条、Flash动画419条、精品图片9879条、其他格式29142条,与纸质图书相比,数字图书价格要低的多。③数字图书资源质量高:图书主要以pdf格式保存,以保持图书原有的版式,并能越放大越清晰。电子图书都是识别后的文本类型,占用磁盘空间较小。④制作电子书和课件的功能:利用资源收集王,可以将学校现有的数字资源方便的做成CHM格式电子图书,将各类网页中图片,动画,视频,文字等素材做成ppt格式幻灯片课件。⑤多媒体管理功能强大:支持在线阅读使用大量多媒体图书格式和网络课件,能实现VOD视频点播功能,可以管理大量的音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资料。⑥支持众多图书格式:能够在线阅读多种格式的数字资源,如PDF,CEB,TXT,HTML,asf,mpg,rm,rmvb,avi,swf等多种格式。⑦图书分类科学灵活。⑧平台管理功能完善。⑨系统安全性能高。⑩检索功能强大。